中午时分,73岁的王自顺揭开地窖的盖板,慢慢下到地窖中,取出放在地窖里的半个菜花,开始准备做午饭。尽管是夏天,但山里凉爽的天气,地窖里的蔬菜仍能够保存不短的时间。
这是一个位于山东济南莱芜区北部的小山村,村子建在山崖上,常年云雾缭绕,气候凉爽,村里遍布石制的古民居,在振兴途中,村庄被修葺得干净而整洁,鲜花簇拥着古典的民居,在山间的云雾中若隐若现,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来此纳凉消暑,体验传统乡村的田园生活。
【资料图】
位于山东济南莱芜区北部的小山村——卧云铺村。新京报记者王颖 摄
古村里的梯田、民居、石板路
这个位于山崖上的小山村,有一个诗意的名字,卧云铺。王自顺在这个山村里生活了70多年,习惯了这里的石头巷子、石头房子和石头水井,也习惯了隔三差五遮住村庄的云雾。
卧云铺是一个古村落,500多年前,一户姓王的人家迁到这里,在山上采石筑屋、开垦梯田,繁衍生息,后来慢慢又有刘、张、李、闫等姓先后来到这里定居,最终形成了七姓人家,在山村里,人们聚族而居,山里的院子也多以姓冠名,如“闫家大院”“王家大院”等,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水井,如“闫家泉子”“王家泉子”等,村里一姓一泉,泉随人姓,一泉立一井;一井一石碾。
卧云铺村村民王自顺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
村庄依山而建,一条条窄窄的石头巷子,弯弯曲曲地连通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,沿着石阶一路往上,每隔几级,就有一处平坦之处。巷子两侧的石墙上,多有拴马的桩和饮马的石槽,这是为过路的商旅准备的。
传统时代,卧云铺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山村,村外有数千亩古梯田,人们在山坡上种植谷子、玉米等。
出走的年轻人空心的村庄
和大多数乡村一样,城市化的历程中,卧云铺的年轻人们也逐渐出走,离开山村进入城市,或者定居城市,或者像候鸟一样,每逢年节在村庄和城市间迁徙。热闹的村庄也渐渐变得宁静。
王自顺也曾经外出务工,随着年纪变大,也就很少出去了,大部分时候呆在村里。数十年中,他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剧烈变化。
“我小时候,外出的人非常少,村里人几百口人,很热闹,但也辛苦。”他说。在梯田中劳作,纯粹依靠人力,不但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,收成也很难保障。不过,山里资源丰富,有许多野生的药材,农闲时间,村民们会进山采药,卖出后稍作补贴。
在过去,交通的不发达,是制约村庄发展最大的困难,尽管这里位于交通要道,往来的商旅很多,但过去的石头小路,很难帮助村民们真正走出大山。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村里就曾经群策群力,修筑了一条10多里长,6米宽的公路,使得这个小山村真正有了快速发展的通道。而如今,随着乡村基础建设水平的提升,通往村里的公路也更加平坦和宽敞,人们开车可以直接到达村里。
一条条窄窄的石头巷子,弯弯曲曲地连通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
振兴中他们把村庄建成了景区
走在卧云铺村,每到巷子的拐角,都会发现一种当地特殊的景观,平直的墙角被抹去棱角,变得圆润温和,村里人称为“拐弯抹角”,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,为行人让出通道,方便通行。如今,这些“拐弯抹角”的地方,也都标上了标志,讲述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传统。
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式——“拐弯抹角”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
卧云铺村村书记介绍,近些年来,村里开发和盘活传统资源,整理村容村貌,保护那些古老流传的水井、石磨、民居等,就在2022年一年里,村里就完成了23套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项目。同时,村里将闲置的民居开发成山间民宿,让外来的游客也可以感受枕云而眠的特殊意境,此外,还开发村外的古梯田,种植绿色农作物,为村里增收。据介绍,目前村里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.4万元。
村里的山间民宿。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
休闲、度假、观光、娱乐,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北方山村特殊的美景吸引,卧云铺村成了远近知名的景区,也成为了当地游客的打卡点。尤其夏季,这里凉爽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,吸引了许多远途而来的游客在这里停驻。
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
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